168赛车老群

新闻动态

从血管解剖到脏腑经脉——理解内经术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上)

发布日期:2025-03-07 15:14    点击次数:172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之前一直有一个暴论:

经脉=血管

​后来感觉这样描述它不准确,改为“传世经络学说,描述的是一个以血管(经脉)为核心,包括皮部、络脉、经脉、腧穴、分肉、溪谷、经筋、骨度、络属脏腑等解剖基础组成的复杂生理系统。”

从《玄隐遗密》里面,把解剖脏腑的体系捞出来之后,经脉学说一直很困扰我,我有一段时间一直不是很能看懂这个东西。

大家从我之前的推文应该也能看出来,我挺喜欢道家的內炼功夫的,虽然我现在天天躺平,但是偶尔也会练一练。

我最开始对中医学和道家内炼燃起兴趣,其实是对经脉学说的好奇。

当时,我老师在在课上提到,武当山祝华英道长打坐的时候实证到了十二经脉的运行秘密。

祝华英道长写过一本书叫做《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会通过百度网盘链接的方式附在文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里面有很多道医视角下的经脉学说、针灸治法、内经解法,非常值得阅读。

然后我大一大二,研究了两年内丹,《炁体源流》《太乙金华宗旨》《悟真篇》这些东西也学了一点,试图理解和重复祝华英道长实证出来的东西。

但我发现,除了像《张紫阳八脉经》《黄庭经》等部分道书,对我理解传统医学视角下的解剖人体脏腑有直接助力之外,其他的道书,跟医学的联系没有那么直接。

虽然平常站桩打坐也会有气感,但是那个东西具体是啥也不太好说。而且未遇真传,乱搞的话,容易把自己玩成神经病。从这个方向找到经脉的实质,我个人是失败了。

后来在知乎,我看到了一个颠覆我对中医、对经络认识的答主——“儒生张作”。

他在“经络是什么?”这个提问下,回答的验证经络的方法,非常的血腥恐怖,但却异常的直观。

这位个性签名是“信奉儒家思想,以复兴儒家思想为己任”的答主,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医笑呵呵和蔼老爷爷的刻板印象,让我逐渐开始怀疑,中医学说构建的早期,很有可能是字面意义上的掏心掏肺、扒皮抽筋,颇有一种李火旺发疯即视感。

图片

​李火旺是小说《道诡异仙》男主角,大招是扒

自己的皮或者把自己的五脏掏出来以换取力量

这位答主描述的经验证经络的方式大概的步骤是:

第一步:将人固定。

第二步:将人的皮全部剥去。使人的肌肉组织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剥皮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使用任何麻药或者化学药剂,并且要保证人是处于清醒状态,不能死亡或者昏迷。一旦人昏迷或者死亡,就无法探测出经络。

​第三步:往人的口鼻中灌气。​灌气的过程中不能猛灌,只能一点一点的慢慢灌气,一直灌到体腔内充满空气,再也灌不进去为止。

由于气压的作用,人的机体中会出现像蚯蚓一样的鼓起来的线状纹路。这些纹路应该足够大,能够保证被医生看见,然后医生就会在裂纹处作上标记。古代医生把这个裂纹称为正十二经。

然后答主还贴心的提醒我们:

在以上所有的实验中,都必须要保证人体是清醒的,不能昏迷,也不能死亡。

最后得出结论:

1,将人皮剥掉后,从人的口鼻中灌气,导致机体形成的膨胀纹路叫十二经脉。

2,将人皮剥掉后,再将人的肚脐切开,从肚脐中向人体灌气导致的机体形成的膨胀纹路叫奇经八脉。

3,将人皮剥掉后,从肛门中向人体灌气导致形成的膨胀纹路叫十二经筋。

4,和主经络相连接的一些细小的纹路,称之为孙络。

我看后大为震撼。

但现在又不是商朝,在杀人祭祀的时候可以实验一下,我国有一套完善的刑法。这个理论我是没有办法验证和学习的。

不过我看完这个回答之后,脑袋里面留下了模糊的解剖和经络是有关系的,经络是有实体对应的观念。

后来在b站看到了up主“思接千古对话圣贤”的《经脉的血管走行》《经脉主症》《脏腑解剖》几个系列的视频。

看完之后我如获至宝。

Up主汇通中西,讲解灵枢经脉篇里面的症状,讲得非常的透彻。

我一直在找的那个脏腑经脉的实体对应,在 Up主的视频里面,有非常非常系统的描述。

后来机缘巧合发现,我和 Up主在同一个群里学习《玄隐遗密》,在 Up主的启发下,开始研究经络和血管的关系。

后来在学习和整理出土医书的时候,我渐渐摸索出了整个经络学说发展的历史,找到了理解内经术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在众多的出土医书里面,最重要的一份文献,是现在被命名为《脉书》的一篇文章。

它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出土医籍里面,它反复出现了6次,加上传世本的《灵枢·经脉》和道传本的《玄隐遗密·太虛》,一共出現了8個不同版本:

张家山《脉书》(竹简)

马王堆《脉书》(甲本)

马王堆《脉书》(乙本)

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

老官山《脉书》

老官山《经脉》

灵枢   《经脉》

玄隐遗密《太虚》

这个《脉书》,堪称中医出土文献的超级顶流,马王堆挖出来的时候,就上过一回央视,张家山再上一回央视,在天回医简里面也是重头戏,多次被央视报道,堪称央视十套探索发现节目的常驻嘉宾。

而且每次他都套着不同的马甲,在马王堆挖出来的时候,他被分成了《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生死候》《脉法》三个部分,张家山挖出来的时候叫《脉书》​我个人认为这个称呼最准确,老官山挖出来之后叫《天回医简》、扁鹊医书。

幸好央视不懂中医,不然会被发现,咱们拿同一篇文章反复投稿,举报咱学术不端的(手动狗头)。

这8个版本的经脉学说,记录了不同时代经脉学说的内容。向我们详细展现了经络学说的发展历史。

张家山《脉书》、马王堆《脉书》(甲本)、马王堆《脉书》(乙本),三本《脉书》内容几乎一模一样,都能很好的反应早期经脉学说的内容。

图片

​​

​张家山竹简实物

张家山《脉书》保存最完好,创作时期大概在汉·文帝初年,今以张家山《脉书》为主体,补以同时期的马王堆《脉书》(甲本)、马王堆《脉书》(乙本),探讨《脉书》想表述的医学理论。

为方便读者阅读,今将文中毄(繫)、蹱(踵)、擪(厭)、夾(挾)、以(似)等通假字,全部替换,以方便读者理解本文想表达的经脉学说的变迁。张家山本缺处,则以《马王堆《脉书》(甲本)(乙本)补以小号以灰字​。

阅读各脉书的具体原文,请点从四肢血脉到脏腑经脉——经脉学说的几个分期。

下面正文开始:

鉅陽之脈,繫於踵外踝中,出郄衷,上穿臀,出厭中,挾脊,出於項,上頭角,下顏,夾頞,繫目內廉。

是動則病:衝頭​肿、头痛,目似脫,項似伐,胸​脊痛,腰似折,髀不可運,胠​腘如結,腨如裂,此爲踵​踝厥,是鉅陽之脈主治。

​其所之​产病:頭痛,耳聾,項痛,枕强​,瘧,背痛,腰痛,尻痛,痔,胠痛,腨痛,足小指踝​痹,爲十二病。

少陽之脈,繫於外踝之前廉,上出魚股之外,出脅上,出耳前。

是動則病:心與脅痛,不可以反​侧,甚則無膏,足外反,此爲陽厥,是少陽脈主治。

其所產病:□□痛,□痛,項痛​头颈痛,脅痛,瘧,汗出,節盡痛,髀廉痛​髀外廉痛,魚股痛,厀膝外廉痛,振寒,足中指踝,爲十二病,及溫​甲乙本无及溫​二字。

陽眀之脈,繫於骭骨之外廉,循骭而上,穿髕,出魚股之廉,上穿乳,穿頰,出目外廉,環顏。

是動則病:洒洒病寒,喜伸,數欠,顏墨​黑,病腫,​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狄然驚,心愓然欲獨閉戶牖而處,病甚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此爲骭厥,是陽眀脈主治。

其所產病:顏痛,鼻鼽,頷疢​领颈甬,乳痛,心與胠痛,腹外腫,腸痛,膝外跳、跗上踝,爲十二病。

肩脈,起於耳後,下肩,出肘內廉​出臑外廉,出臂外腕上,乘手背​出指上廉。

是動則病:頷腫痛​甲本作:嗌痛、頷肿;乙本作:嗌痛、领甬,不可以顧,肩似脫,臑似折,是肩脈主治。

其所產病:頷痛,喉踝,肩痛​臂痛,肘外痛​肘痛,爲四病。

耳脈,起手背,出臂外廉兩骨之閒,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是動則病:耳煇煇焞焞,嗌腫,是耳脈主治。

其所產病:目外際痛​目外溃痛,頰痛,耳聾,爲三病。

齒脈,起於次指與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頰,入齒中,挾鼻。

是動則病:齒痛,朏腫,是齒脈主治。

其所產病:齒痛,朏腫,目黃,口乾,臑痛,爲五病。及口​。及口两字不见于甲乙本

泰陰之脈,是胃脈殹,被胃,下出魚股之陰下廉,腨上廉,出內踝之上廉。

是勭動則病:上走心,使腹脹,​善噫,食欲呕,得后与气则怢然衰,是泰陰之脈主治。

其所產病:獨心煩死;心痛與腹脹死;不能食,耆臥​甲本:不能卧;乙本不卧,强欠,此三者同則死;溏泄死;水與閉同則死,爲十病。

蹷陰之脈,繫與足大指叢毛之上,乘足柎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五寸而出大阴之后,上出鱼股内廉,觸少腹,夾​大资​乙本作大溃旁。是動則病:丈夫則穨疝,婦人則少腹腫,腰痛,不可以仰,​甚則嗌乾,面驪,是蹷陰之脈主治。其所產病:熱中,癃,穨,偏疝,爲五病。五病有而心煩死,勿治殹;有陽脈與之俱病,可治也。

少陰之脈,繫於內踝之外廉,穿腨,出郄中央,上穿脊之內廉,繫於腎,挾舌本。是動即病:悒悒如亂​喘,坐而起,則目如無見​甲本作:目瞙如无见;乙本作:目芒然无见,心如懸​绝,病飢,氣不足,善怒,心狄狄恐人將捕之,不欲食,面黯若炨色,欬則有血,此爲骨蹷,是少陰之脈主治。其所產病:口熱,舌坼,嗌乾,上氣,噎,嗌中痛,癉,耆臥,欬,瘖,爲十病。少陰之脈,灸則强食產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屨而步,灸幾息則病已矣。臂鉅陰之脈,在於手掌中,出臂內陰兩骨之閒,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陰,入心中。是動則病:心彭彭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厥,是臂鉅陰之脈主治。其所產病:胷痛,䏿痛,心痛,四末痛,瘕,爲五病。臂少陰之脈,起於臂兩骨之閒,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內陰,入心中。是動則病:心痛,嗌渴欲飲,此爲臂蹷,是臂少陰之脈主治。其所產病:脅痛,爲一病。凡三阳,天气也,其病唯折骨裂肤一死。凡三阴,地气也,死脉也,腐臧烂肠而主杀。阴病而乱,则不过十日而死。凡视死征,唇反人盈,则肉先死。龈齐齿长,则骨先死。面墨目圜视雕,则血先死。汗出如丝,榑而不流,则气先死。舌捆橐拳,则筋先死。凡征五,一征见,无活人。夫留流水不腐,户辐不寰,以其动。动者实四支而虚五臧,五臧虚则玉体利矣。夫乘车食肉者,春秋必泻,不泻则脉烂而肉死。脉盈而洫之,虚而实之,静则侍之。夫骨者柱也,筋者束也,血者濡也,脉者渎也,肉者附也,气者朐也,故骨痛如蜥,筋痛如束,血痛如浞,脉痛如流,肉痛如浮,气动则扰。夫六痛者,皆存于身而人莫之知治,故君子肥而失其度,是胃筋骨不胜其任。其气乃多,其血乃淫,气血腐烂,百节皆沈,款廿末,反而走心。不此豫预治,且闻哭音。夫脉者,圣人之所贵也。气者,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故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故气上而不下,则视有过之脉,当环而灸之。病甚而上于环二寸益为一灸。气壹上壹下,当郄与跗之脉而砭之。用砭启脉者必如式。癰肿有脓,称其小大而为之砭。砭有四害,一曰脓深而砭浅,谓之不遝;二日脓浅而砭深,谓之泰过;三曰脓大而砭小,谓之敛,敛者恶不毕;四曰脓小而砭大,谓之泛,泛者伤良肉也。脓多而深者,上黑而大;脓少而深者,上黑而小;脓多而浅者,上白而大;脓少而浅者,上白而小,此不可不察。有脓者不可灸也。相脉之道,左​手上踝五寸而案之,右手直踝而箪之。它脉盈,此独虚,则主病。它脉滑,此独涩,则主病。它脉静,此独动,则主病。夫脉固有动者,骭之少阴,臂之巨阴、少阴,是主动,疾则病。此所以论有过之脉也,其余谨视当脉之过。治病之法,视先发者而治之。数脉俱发病,则择其甚者而先治之。然后我们根据这一篇文章来还原古人到底在描述什么:首先我们可以找出这段话来:相脉之道,左手上踝五寸而案之,右手直踝而箪之。它脉盈,此独虚,则主病。它脉滑,此独涩,则主病。它脉静,此独动,则主病。夫脉固有动者,骭之少阴,臂之巨阴、少阴,是主动,疾则病。此所以论有过之脉也,其余谨视当脉之过。这段话在后世《素问·三部九候》中也有完全一样的东西: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那这玩意儿讲的是啥呢?我认为他讲的是“​如何通过动脉和静脉诊察人体状态”。动脉部分他说“夫脉固有动者,骭之少阴,臂之巨阴、少阴,是主动,疾则病。”用现在通行的中医术语来说,就是①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②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③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有脉搏搏动。从解剖上来说就是下面这三张图中,被标成蓝色的血管,在体表能摸到搏动。

图片

图(1)足少阴肾经、太渊穴​

图片

图(2)手少阴心经、神门穴​

图片

​图(3)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动脉的诊察方式非常简单“是主动,疾则病”,说人话就是这条线管本身就是跳的,如果跳的太厉害(数脉),那就是出问题了。静脉部分,他列举的是“相脉之道,左手上踝五寸案之,右手直踝而箪之。”理解起来非常容易,《素问·三部九候论》里面关于这个诊法,有更详细的具体操作规范“以左手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图片

​这个过程描述出来就是用左手按脚踝上面5寸的地方,然后用右手弹击脚踝附近的静脉,刺激当中的血液流动,根据左手指下的手感,来确定这条经脉有没有患病。从这两条来看,出土《脉书》甲乙丙本​。张家山《脉书》也被称为《脉书》丙本,当中的脉这个字是统一的,就是指的血管。在没有读懂经脉学说之前,我常常发出疑问,古人又不瞎,他们为什么不描述血管?关于古人描述的经脉,最常见的解释,是《奇经八脉考》里面的: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但是这不能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猫猫、狗狗还有牛、马,他们都有经络图,难不成圣火喵喵神教也修打坐的内炼功夫?

图片

图片

​但如果我们从脉=血管,这个角度来看,古人发现各种动物身上的经络图也就不稀奇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回过头来,解释出土《脉书》提到的各类症状,就可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理解。不过在这之前,我们还要引入一些传世本内经的东西来构建完整的经络体系。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经络循行的方向,根据上面提到的血流方向可知,古人至少是可以确定,手太阴脉、手少阳脉、足厥阴脉的走行的,毕竟把手搭在上面,直接看血流的方向就可以知道。有一种观点特别重视,文本所述的经络走行。如“臂少陰之脈,起於臂兩骨之閒,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內陰,入心中。”他就认为《脉书》的手少阴心经走行方向是从手走心。这明显是不对的,古人的诊疗方式是摸血管的跳动,在摸这个东西的同时,古人肯定是能感受到血流的运行方向的。而《脉书》手少阴心经的走行方向与这个方向明显相反这很有可能是古人的解剖顺序、或者一种约定俗成便于学习的记录方式。总不能古人个个二尖瓣反流,经脉逆行,筋骨清奇吧。驰骋漠北,封狼居胥,马背上挥动三尺多环首刀的大汉军士,整天二尖瓣反流,经脉逆行,整的跟林黛玉似的,天天做西子捧心状,这不现实。《黄帝内经》里面有一段非常经典的经脉循行方向的记录:​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段话我想所有学习中医的人都应该很熟悉,都背过。但是,扯淡的来了,这段话还有下文。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图片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这段话的完整原文是:​​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黄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注意一下,这里面我特意加粗标大了的这个足少阴经独下行,你仔细读读都头皮发麻。既然足少阴经独下行,那么肺大胃脾心小肠旁肾包焦胆肝藏的营气循行规律还靠谱吗?子午流注系统的合理性,是否还要商榷一下?那在子午流注系统上演化出来的各种时间针法,它的靠谱程度又有多高呢?(手动狗头)下面是咱们十三五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5章经脉,第2节经脉交接规律的原文:

图片

不是说按照内经来编写中医基础理论吗?难不成老师在骗我!到处都是坐忘道!​坐忘道是小说道诡异仙中一个骗人为乐的宗教团体

图片

​我只能说:欢迎来到真实的中医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